首 页 人大机构 领导讲话 民族立法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调查研究 纪检工作
信息检索:
2013年3月3日
阿坝州精品旅游村寨调研报告
来源:阿坝人大网 更新日期:2012-05-15
阿坝州精品旅游村寨调研报告
 
阿坝州人大财经委
2012年4月
 
    为全面了解我州精品旅游村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以及成果维护情况,促进全州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二次创业。2012年3月11日至22日,州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耀伍带领州人大财经委、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州旅游局和州城乡住房建设局负责同志及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到理县、汶川县、茂县、黑水县、松潘县、九寨沟县、红原县、小金县、金川县的20余个精品旅游村寨开展专题调研,委托马尔康县、阿坝县、若尔盖县和壤塘县自行开展调研,并上报了调研报告,根据实地调研和委托调研情况,形成该调研报告。
 
    一、取得的成效
    (一)精品旅游村寨特色浓郁。根据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县在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发展潜力和空间,将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寨打造成为我州精品旅游村寨,村寨建设在保持民族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按照“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指导思想和“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要求,注重风貌的整体打造,突出特色与亮点。已建成以理县甘堡藏寨、汶川龙溪羌人谷、茂县牟托村、松潘山巴乡上磨村、九寨沟县漳扎镇店房坝村、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小金县沃日乡官寨村、金川县马奈乡耿扎官寨等为代表的一批藏族和羌族特色浓郁的精品旅游村寨村寨风貌与本土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对游客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
    (二)乡村旅游初具规模。我州精品旅游村寨建设以来,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全州共建成精品旅游村寨102个,基本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目前,汶川县水磨镇老人村,映秀镇中滩堡村、渔子溪村、枫香树村,绵虒镇三官庙村,三江乡草坪村、河坝村、照壁村;茂县牟托村、坪头村,金川县观音桥镇观音村,已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或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三)经营模式多种多样。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我州乡村旅游已经探索出了村民自管自营、自主经营、公司化经营、租赁经营、 联户经营、“公司+基地+农户”以及示范户带动等经营方式,经营模式日趋多样化。松潘县上磨村与松潘县德恒旅游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经营的“高原水乡藏寨风情综合旅游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我州乡村旅游公司化租赁经营的典范,从去年7月1日正式运营到去年底共接待游客5000多人,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万元,仅半年经营时间就将支付给老百姓5年的租金一次性收回,实现了老百姓就业、增收和公司盈利的多赢效果。
    (四)管理制度不断健全。为维护和管理好我州精品旅游村寨建设成果,规范村委会、农牧民群众以及经营单位的管理和旅游经营服务行为,使精品旅游村寨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各县注重制度建设,结合各自实际,相继建立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管理制度和办法,制定了《精品旅游村寨管理方案》、《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酒店)质量管理办法》、旅游接待制度、旅游协会章程、旅游管理制度等,为村寨的管理、经营和成果维护提供制度保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突出的体现在发展旅游起步早、基础好、意识浓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性高、关注度高、思路活且经营形式多样,成效较好。九寨沟县、松潘县、茂县等九环线地区由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经营意识强、宣传促销力度大、游客较多,乡村旅游形势喜人,对精品旅游村寨建设成果的使用、管理、维护较好,能够把建设成果很好的运用到发展乡村旅游当中。受制于交通和区位因素的影响,马尔康县、金川县、黑水县、阿坝县、壤塘等县村寨知名度不高,成果的利用率不高,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经营效果不佳。
    (二)要素保障不完备。一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精品旅游村寨由于区位不同、投入各异,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提升。有的精品旅游村寨建成后,缺少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有的精品旅游村寨吃、住等条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尤其是餐饮特色不浓、住宿条件较差,有的无卫生间,有的无洗浴间,住宿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或提升。二是娱乐性参与项目少。对民风民俗和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藏羌文化展示少、游客参与性项目少,留不住游客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如:汶川县水磨镇、映秀镇,茂县凤仪镇坪头村等乡村旅游中,游客入住和消费很少,团队或自驾游客人转一圈便离开。三是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精品旅游村寨的旅游产品中,除部分农户土特产品和外地产品外,缺乏有特色、上档次、有较高收藏价值的本州旅游产品。四是景区景点拓展不足。精品旅游村寨周边景区景点开发不足,不能提供可供观赏的景点。五是标示标牌不完善。有的精品旅游村寨重要交通节点无标识标牌;有的村寨内房屋、厕所、停车场等标识标牌不完善等。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精品旅游村寨的管理和维护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重建轻管、管理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一些群众只享受建设成果,缺乏维护的意识,加之,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出现“群众不愿管、村里无钱管”的现象,尤其是地震重灾县精品旅游村寨是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提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条件较好,管理维护的难度较大,维护成本较高,缺乏维护资金和专业维护人员,使一些已建成项目和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或利用率不高。
    (四)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是我州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都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缺乏人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目前,一些村寨开展的乡村旅游仅仅是少数农户开展的预约式经营或少数“示范户”的示范经营,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仅能够提供观光旅游和家庭式服务,不能开展大规模营销活动。二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知识层次和年龄结构悬殊较大,且农村妇女从业人员占比较大,她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市场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不能完全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许多经营户除提供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外,能够向游客提供景区景点导游服务、农事活动指导服务、民俗风情讲解服务、农副产品导购服务的人员相对较少。
    (五)资金缺口较大。一是由于精品旅游村寨没有专项建设资金,是通过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等项目资金的整合和打捆使用而建,没有实施灾后重建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项目的县由于自身财力有限,注入财力相对较少,按照同样的标准打造和建设精品旅游村寨难度较大,资金缺口大。二是建设精品旅游村寨的标准较高,要增加一些项目和工程量,出现新的资金需求缺口。三是已建成的村寨由于缺乏成果维护资金和发展资金,管理难、运行难、开发利用受限。
 
    三、意见和建议
    精品旅游村寨的建设目的是要通过精品旅游村寨的打造,把文化、民俗、旅游有机结合,调整村寨的产业结构,增强造血功能,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充分发挥我州精品旅游村寨的作用,实现乡村旅游良性发展,使旅游者能“吃有特色、住得舒适、行得安全、游得开心、购得满意、娱得高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定信心,在发展产业上下功夫。旅游业是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资源利用率高、就业面广、绿色环保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馆业等诸多产业同步发展,对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互动有着诸多好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游客把文化、信息辐射到农村,农民可就近接受现代化信息,转变生活观念,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益方式。因此,一定要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坚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大投入,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按照我州加快全域景区建设“提升一批、完善一批、打造一批”的要求和“拓景扩容、增量提质”的思路,精品旅游村寨的打造和提升要在“全” 和“特”字上做文章,在旅游要素保障上要“全”,在风貌上突出“特”。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和完善水、电、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和完善客房、餐厅等硬件设施,满足游客的特色餐饮和住房条件等客观需求。二要进一步拓展参与性项目。加大对民风民俗和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开展藏羌风情浓烈、形式多样、游客参与性强的锅庄晚会等娱乐性项目,增强吸引力。三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结合我州资源优势,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尤其要加大有较高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四要进一步加大对现有景区的扩容和新景区的开发力度。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和建设程序的要求,在突出景点不同品味的情况下,加快打造一批新的景区景点,以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五要进一步完善标识标牌。在重要的交通节点要有规范的精品旅游村寨标识标牌,村寨内的标识标牌要醒目、规范和齐全。
    (三)建章立制,在强化保障上下功夫。为切实发挥我州精品旅游村寨的作用,做到建设与管理并举,经营与维护并重,必须从制度保障入手,借助于乡规民约,制定和出台精品旅游村寨管理维护制度和办法,建立乡村旅游经营服务办法,出台奖惩措施;加强现有A级景区的管理力度,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措施,把景区巩固好、提升好、管理好,使其名符其实,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管理经营制度化。
    (四)加强培训,在提升软实力上下功夫。农民从传统的农业产业转向旅游业,跨度很大,需要加强引导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注重多样化。建立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培训机制,将农牧民技能培训与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相结合。在培训对象上,注重层次化。实行点面结合,全员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分别培训,加大对“示范户”的培训力度,做到抓重点、带一般,抓个别、促全面,以点带线、连线促面。在培训内容上,要增强针对性。将旅游知识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既加强对本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培训,又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知识、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服务技能、诚信经营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旅游服务规范、礼仪礼貌等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提升软实力,促进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五)创新方式,在宣传促销上下功夫。树立“一盘棋”、“一条龙”的思想,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点知名度,拓展客源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民俗节庆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户外广告、制作宣传手册、光碟等方式,深入主要客源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开展精品旅游村寨主题营销活动,积极参加旅交会、西博会等宣传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和旅行社的工作对接,邀请新闻媒体及旅行社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报道,推介旅游产品及旅游线路。同时,要注重区域内的协同联动、优劣互补、淡旺调节,实现精品旅游村寨收入最大化。
    (六)转变观念,在经营模式上下功夫。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农户自营、招商联营、农户联营、公司参与、协会管理等,摸索出适宜自身发展的最佳经营模式,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走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七)加强监管,在安全保障上下功夫。安全工作是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安全工作保障不了,一切就无从谈起。要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交通、食品、质检、卫生、消防等政府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旅游安全形势的分析,督促落实措施、强化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各景区、酒店、旅游社等经营单位旅游从业人员要切实承担起游客的安全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游客的旅行安全,使旅游者开心而来,满意安全而归。
    (八)突出主业,在三次产业互动上下功夫。有计划的组织一些以文化元素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市场当中,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观自然风光、体验民俗风情,观农产品加工生产流程等形式,实现初级农副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的就近销售,实现一、二、三次产业的良性互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阿坝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网站投稿邮箱:abzrdwlzx@163.com 联系我们:0837-2851966 举报电话:0837-2851966 蜀ICP备:08000861号 技术支持:阿坝电信
四川省互联网举报中心